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人類學與工業社會研究
Anthropology of Industrial Society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呂欣怡 
課號
Anth7109 
課程識別碼
125 M30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302 
備註
研究生選修,文化人類學次領域課程。
總人數上限: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Anth7109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這門課中,我嘗試從四個面向來理解工業社會的特質:1) 關乎「時空」的社會文化邏輯;2) 勞動型態與經驗;3) 環境觀;4) 情感結構。過往的台灣人類學研究一向將工業化視為傳統的斷裂,關心的是工業化如何影響原初文化,如親屬關係、農業生計、性別分工等等,但甚少從文化生產與社會再結構的視角來檢視工業體系的生成與變遷。本門課將引介與工業發展、工業勞動、工業生活、以及後工業轉型等課題相關的民族誌著作,討論它們涉及的理論爭辯。我們並不把工業化簡單等同於現代化或西方化,而是要更細緻分析工業生產模式在各區域的多元發展途徑及效應,探討工業技術的生成,如何融合、綜攝先存的文化思維與社會網絡,又創造出什麼樣的文化形貌。

課程分為五個單元:
1. 工業化的歷史路徑
2. 工業中的勞動
3. 工業基礎設施的組成與效應
4. 後工業社會的變化
5. 工業的遺產化
 

課程目標
重新檢視工業人類學文獻對於當代情境所能提供的啟示。 
課程要求
本課程等同於小型讀書會,需要所有成員的共同參與方能順利進行。每次上課由指定同學先做導讀以引發接續討論,但除了負責報告的同學之外,其他修課同學都必須完成每次的指定讀物閱讀,並且在上課討論之中積極發言。

評量方式
1. 作業一:每週輪值報告的同學需要撰寫1-2頁的摘要,請在上課之前上傳Ceiba並印出講義紙本供大家閱讀。未輪到導讀的同學,請在上課前上傳1-2個問題做為課堂討論的基礎。這份作業不能遲交,逾期即不計分。
2. 作業二:修課同學在每一單元結束之後,需撰寫一份3-5頁的讀書心得報告,報告內容包括這個單元主要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成果、既有研究的趨勢與局限、與本土議題的相關性、以及未來可再深入的研究議題。這份作業必須依照期限繳交,遲交一天扣一級分(A->B, 以此類推)。
3. 作業三:在學期最後一週,需以口頭報告與文字書寫形式,提出一份結合課程內容與個人研究方向的研究構想書(5000字左右)。這份構想書需有清楚界定的研究問題,並需闡述該研究問題的重要性、既有研究成果與不足、並需擬定具體可行的研究方法。這份作業必須在課程結束後一週內繳交。

計分方式
1. 文本導讀:30%
2. 心得報告:10*4=40%
3. 期末作業:20%
4. 出席與討論:1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2:30~14:30 
指定閱讀
指定讀本
1. Mollona, Massimiliano, Geert de Neve, & Jonathan Parry eds. 2009. Industrial Work and Life: An Anthropological Reader. Oxford: Berg.
2. 見各週進度。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簡介:工業社會研究的幾個重要命題--人類學的視野 
第2週
  「工業文化」的特徵—工作、生活、社會 
第3週
  工業現代化的歷程 
第4週
  台灣的農村工業化 
第5週
  工廠工人的勞動 
第6週
  中小企業--「小頭家」勞動 
第7週
  工業中的女性勞動 
第8週
  影片欣賞—工廠肖像 
第9週
  能源設施 
第10週
  電力設施 
第11週
  工業風險 
第12週
  去工業化的影響 
第13週
  新經濟中的勞動經驗—瀕危的工作 
第14週
  新經濟中的勞動經驗—情感動員 
第15週
  新經濟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第16週
  工業遺址 
第17週
  社區再造